歷史背景與窯址分佈

越州窯(即越窯)是中國古代著名青瓷窯系,其燒造歷史可追溯至東漢,東晉時期(317-420 年)是其重要發展階段。此時窯址主要集中於浙江上虞曹娥江流域,如皂湖鄉鯉魚山、橫塘鄉羊嶴山等地。這些窯址依托豐富的瓷土資源和便利的水運條件,形成規模化生產,產品不僅滿足國內需求,還通過明州港(今寧波)遠銷海外。

二、器型與裝飾特徵

  1. 基本形制典型器物如浙江省博物館藏「東晉永昌元年越窯青瓷雙系罐」,高 7.7 厘米,直口、扁鼓腹、平底微凹,肩部對稱設置雙豎系,並貼印兩個鋪首銜環。此類罐通常作為盛儲器使用,造型延續自漢代,但器型更趨規整,胎體輕薄。
  2. 紋飾工藝
    • 鋪首銜環:鋪首多作獸面狀,雙目圓睜,鼻梁高聳,口中銜環,象徵辟邪納吉。銜環通過模印或堆塑工藝附著於肩部,與雙系形成對稱佈局。
    • 輔助紋樣:常見弦紋、斜網格紋等帶狀裝飾。如永昌元年罐肩部以二道弦紋分隔,中間飾斜網格紋一周,線條簡練流暢,體現東晉青瓷的古樸風格。
  3. 釉色與胎質胎體採用當地瓷土,質地堅硬,呈青灰色。釉料以鐵為著色劑,在還原氣氛中燒成,釉色青中泛黃,釉面瑩潤但局部可能存在開片或剝釉現象。部分器物內壁及底部無釉露胎,胎釉結合處可見火石紅。

工藝技術

  1. 成型工藝採用輪制為主,輔以模印、堆塑。器身通過陶輪拉坯成型,鋪首、系等附件單獨製作後粘貼,再經修整打磨。龍窯燒制技術成熟,窯溫可達 1200℃以上,確保胎體緻密。
  2. 裝燒方式多採用明火疊燒,器底墊以泥質支具,部分高級器物可能使用匣缽裝燒以提高釉面質量。但東晉時期匣缽尚未普及,故常見器物內外底殘留支釘痕。
  3. 窯址考古佐證上虞鯉魚山、羊嶴山等東晉窯址出土的器物殘片顯示,此時越窯已形成標準化生產流程,紋飾佈局與胎釉特徵具有較強一致性。部分窯址還發現釉料缸、擋牆等作坊遺跡,反映當時制瓷工藝的系統性。

四、拍賣會成交紀錄與市場分析

  1. 直接拍賣案例目前公開資料中,明確標註為「東晉越州窯鋪首銜環罐」的拍賣會紀錄較少。這可能與器物存世量稀少、鑒定難度較高有關。相近器型如浙江省博物館藏永昌元年罐屬紀年文物,未進入流通市場。
  2. 同類器物參考
    • 西晉越窯雙系鋪首罐:香港蘇富比 2022 年春拍中,一件西晉越窯青釉瑞獸擺件以 83.5 萬元人民幣成交。此類器物與鋪首罐工藝相近,反映越窯早期青瓷的市場認可度。
    • 五代越窯祕色瓷:2019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,一對五代越窯青釉刻龍鳳紋蓋盒以 250 萬港元成交,顯示越窯高端器物的升值潛力。
    • 宋遼金時期同類器:2018 年西泠印社秋拍中,北宋越窯獸頭四系罐估價 18 萬 – 20 萬元人民幣,雖非東晉器物,但可作為越窯罐類器的市場價格參考。
  3. 市場趨勢越窯青瓷因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,近年市場關注度逐步提升。品相完好、紋飾精美的東晉器物稀缺性突出,保守估計市場價格在 50 萬 – 150 萬元人民幣之間,具體需結合器型完整度、釉色及傳承紀錄綜合評估。

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,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,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。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,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,從早期的艱難探索,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,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,多年來,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,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,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。
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,請與我聯絡。
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:
名人字畫、精品陶瓷
古董珍玩、郵品錢蔽
古籍文獻、雜項玉器
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:
諮詢電話 +852 84835304
Tel/Whats app:+852 84835304
email: liu520123a@gmail.com
WeChat l53277853
地址;澳門宋玉生廣場180號東南亞商業中心10樓O室

股票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